2013年考研政治大纲各部分对比表

2013年考研当代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年 2013 年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考研政策
更新日期:2021/01/09

2013年考研当代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2013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1年1月一2011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形势与政策考查时间仍然是本年度的1-12月。

201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共有14个知识点,2013年新增一个考点: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表现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考生要特别注意这个考点,另外还要关注以下考点:经济全球化、

大国关系、地区热点问题、南北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2013年马原理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2013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无变化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本章无实质性内容的变化。1.增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变为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映论的原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本章内容无实质性的变化。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更改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变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3.加了一个自由与必然。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本章无实质内容的变化,1.把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内涵改为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构成。2.阶级斗争的含义删掉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本章删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含义改为剩余价值的实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改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改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5.删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6.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改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7.把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改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改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本章无变化,主要以选择题备战。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本章无变化,主要以选择题备战。

2013年毛中特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2013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本章无变化。1.2.3.4节的命题方式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第5节科学发展观是本章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以分析题形式考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本章无变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属于基本考点,考试中会有所体现,但不会独立以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本章无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属于比较重要的考点,考试必然会覆盖到,并且会以多种形式即单选、多选的形式进行考查,必须理解、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联系,并进行准确记忆。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属于比较重要的考点,考试必然会涉及到,主要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考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需认真把握本章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属于基本考点,其中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本章重点,除选择题外存在着出分析题的可能性。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属于基本考点,考试中会有所体现,预计2013年以分析题形式进行考查的可能性较小,但会作为背景特征和其它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本章无变化。本章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2009年已作为分析题考查过,预计2013年再出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章无变化。本章在毛中特课程中地位非常重要,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
常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表现、实现形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会以分析题形式考查,这两个知识点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建议考生重点掌握。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五个知识点都是材料分析题考点,望考生认真备战。
题型分布:本章考点多,题型杂,所有题型都出现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重点。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本章无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基本考点,主要出选择题,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章无变化。本章主要出选择题。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本章略有变化。即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语言表述更简洁,实质内容无变化。本章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
重要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问题。
题型分布:选择题与分析题都曾考查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民生热点问题。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2013年思修法基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2013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无变化
考试分析
鉴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2013年这一部分命制考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无变化
考试分析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这一部分无论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考生高度关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问题,这些是党中央极为重视的问题,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变化
考试分析
2011年考研政治这一部分命制了分析题,2013年再命制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命制选择题,重点主要是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无变化
考试分析
无论是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这一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2012年已经在本章命制分析题,由于道德问题始终是近年的热点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2013年命制题目的可能性很大。考生特别要关注的考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没有变化
考试分析
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合交融部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两大治国方略,而且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所以这一部分无论是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10年考研政治分析题37题就结合“文明出行”这一社会热点考查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2013年考研政治这一考点再次命制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注意出客观题的倾向。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没有变化
2010年和2012年连续3年本部分没有命题,备考2013年的考生要关注命题可能性较大的以下考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自由平等观念。
公平正义观念。
权利义务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自由平等观念。
公平正义观念。
权利义务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没有变化
考试分析
2013年考研政治复习时,考生需注意从宏观层面上领悟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章内容以选择题方式考查的可能性很大,希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
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民商法律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
经济法律制度。
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仲裁和调解制度。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
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民商法律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
经济法律制度。
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仲裁和调解制度。

无变化
本部分2010年和2012年每年都有命题,考生特别要注意“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这是历年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部分的核心内容。
对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复习,主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掌握,理解我国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等重要制度和法律概念。对于“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复习,考生应主要从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01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

2012

2013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语言表述的变化,不影响对知识点的掌握。本章以选择题为主。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此章内容无变化,本章是重点章节,需要重点从宏观上把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过程、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本章无变化,本章内容虽然是重点章节,但是2010年已经在本章命制分析题,2011年又出了多选题,2012考生要注意对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复习,建议考生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掌握本章内容,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章无变化,复习本章时重点把握四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大”最低革命纲领制定90周年。因此,建议考生特别注意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意义、最低革命纲领和大革命等相关知识点。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有:两次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本章无变化,2012年是延安整风七十周年,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考点的增加,标志着可能要命制选择题,乃至结合其它知识点命制分析题。
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如下:
①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
②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
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本章有一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需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注意本章复习时需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结合起来复习。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免责声明: 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为准。 本站为非盈利性机构,部分网络推广用于服务器开销及日常运营维护,本站不接受任何直接赞助。部分内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隐私等问题,请通过邮件 772427429@QQ.com 与本站联系。
看艺考实时推送艺考资讯
一键直达您想要的大学
艺考培训网—最受欢迎艺术院校排行榜
Copyright©2020-2099 卓桥艺考(北京)文化传播有想公司 All Rights 艺考培训网 版权所有
我们始终坚持诚信、稳步发展,打造中国诚信艺考专业培训平台,坚持抵制弄虚作假、恶意广告行业
广告投放咨询电话:13311361192/15001108998(同微信)我们的宗旨:专业诚信,无偿服务全国考生!
京ICP备2021013721号-2京公安备1101000100100100100100号